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抗战实录 庐山抗战留念碑1946年9月

来源:欧宝娱乐 时间:2025-09-25 01:55:56

  为留念我国公民抗日战役暨世界反法西斯战役成功80周年,“九江文史”特设子系列专题——“九江抗战实录”。本系列文章,既汇集了笔者及同仁既往的研究成果,亦融入了最新史料的收拾与考证,力求以更全面、更鲜活的视角出现那段烽烟岁月中的九江回忆。

  在没有爬山公路之前,从山下莲花洞到牯岭镇的“好汉坡”爬山道(莲牯路),是庐山上下的首要交通通道。石阶山路在挨近牯岭镇的终究一段分出一条岔道,通向山崖边的一座石头亭子。亭内远眺,长江水势与九江城西的八里湖、赛湖尽收眼底;另一侧望去,则是红瓦绿顶铺满山沟的云中小城——牯岭镇。

  这座石亭厚重坚实,石工精密,看得出已有适当年岁,名曰“望江亭”。笔者初到此处时,心生疑问:在这儿观牯岭镇的视界极佳,而观江的作用却不及周围的小天池,为何取名“望江”?

  后来才知道,“望江亭”实为改名,它的本名是“烈灵台”。“烈”,指英烈;“灵台”,或为放置遗像、招供吊唁之所,或为收留亡灵的台座。此处应取后者之意,即招纳抗战英烈魂灵之台,因而建在面向牯岭、长江的凸出处。

  烈灵台是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将士阵亡留念碑的配套建筑,用以寄予和安慰抗战英烈之魂。

  这座留念碑的根由可追溯至北伐战役。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总司令蒋介石亲率中路军进攻江西,在南昌、九江一带与孙传芳部主力激战。北伐军三攻南昌、力克九江,历经近两个月的战役,取得了北伐以来尖端规划的一次成功。此役之后,蒋介石的权势与威望攀至高峰。

  同年 12 月,蒋介石初次登庐山,数日后便决定在山中建筑北伐阵亡将士墓。他在庐山多处勘选,终究确定于小天池下设墓地。蒋介石以为此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景秀美而地形陡峭,既能显现北伐功劳,又可劝慰阵亡将士之灵。

  这一选址或许还有深意。墓地的朝向并非面向长江和市区,而是对准沙河(今柴桑区)老火车站。当年在沙河至黄老门(今已抛弃)一带,北伐军与孙传芳部激战,伤亡惨重,史称“南浔苦战”。将阵亡将士葬于庐山之巅,俯视当年的献身之地,或许也是一种安慰。

  蒋介石在现场亲身插下符号,并于 12 月 11 日电告北伐军参谋长白崇禧,称“在庐山为阵亡将士寻得一墓地,可葬千余棺”,并要求于次年(1927 年)5 月前竣工。

  但是,建墓一事终究不了了之。尔后二十余年间,蒋介石虽屡次登临庐山,却再未提到这件事。许多文章写到这儿时,往往感到“很古怪”。实际上并不古怪。1926 年蒋介石所想象的是墓地,而非留念碑,这明显出于一时冲动。想象将上千具棺木抬至山上安葬,即使换作骨灰盒,也不适宜。

  还有一个特别原因:蒋介石在占据江西并将大本营设于南昌后,曾力主把国民政府首都定在南昌。若首都真设于南昌,那么将北伐献身将士的墓地安顿在庐山便非常合理。

  但是,1927 年 3 月今后,蒋介石脱离九江南下。阅历一年多宁汉坚持后,国民政府终究定都南京。1931 年,政府在南京中山路灵谷寺原址建筑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到过那里的读者想必记住,北伐献身将士的名字,均镌刻在几块巨大的石碑之上。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又怎可能再在庐山建筑北伐将士公墓或留念碑?同名的公墓与留念碑,不行能在两地并存。

  在庐山建筑公墓并不适宜,而若要树立留念碑,也需另择名义。1945 年 9 月,第九战区新全军克复九江。月底,蒋介石嫡派的第九十九军进驻九江换防,并在九江至永修一带驻扎半年有余。抗战期间,该军参加过桂南、第2次长沙、第三次长沙、浙赣、鄂西、常德、长衡及湘粤赣边区等战役,阵亡将士逾一万人。为留念这些献身的弟兄,中将军长梁汉明等人提出,在庐山委员长当年“插标”之处树立第九十九军抗战留念碑。

  1946 年 4 月至 9 月,梁汉明军长指令由日本战俘制作“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留念碑”,一为雪国仇,二为使日俘得以检讨服罪。碑园入口处自平地起共有 9 级台阶,并建有双柱单间冲天式花岗石牌坊。牌坊两边立柱前楹联为“灵归庐岳,气壮天池”,横批“浩气长存”,出自梁汉明军长之手;后侧楹联为“六合正气,星汉照人”,横批“捍国护民”。

  穿过牌坊前行约 30 米即可见留念碑。在其右侧百米之外,另建有“烈灵台”,相同是 9 级台阶。两个“9”涵义九十九军。留念碑碑身呈三角锥形,标志,似乎一柄宝剑直插云霄。碑座四面原刻有“蒋主席暨首长名人题字 28 幅及碑记”,但现在大多已不存。

  1946 年 8 月 30 日,美国特使马歇尔夫人曾在烈灵台等候上山的老公 图源:《庐山夏都写实》

  笔者未能查到留念碑群切当的竣工时刻,应在 9 月下旬。在其时的电影纪录片截图中,可以正常的看到烈灵台没有竣工。据报载,马歇尔将军 9 月 13 日第八次登庐山时,曾前往留念碑旁的烈灵台凭吊,由此估测亭子其时已根本建成。

  解放后,留念碑群保存无缺。碑身上原刻的“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留念碑”被改为“革命勇士留念塔”,顶部又加上红五星。在 20 世纪 50 时代出书的庐山风景明信片中,仍可明晰看到建筑群的格式与新刻赤色字样。

  文革期间,留念碑被拆毁,牌坊推倒,烈灵台亦在 1980 时代重建,并被改名为“望江亭”。

  2007 年,为留念抗战成功 70 周年,江西省庐山管理局决定在原址重建“庐山抗战留念碑”。“庐山抗战留念碑”七字由吕正操大将题写。吕正操为东北军宿将,是终究一位谢世的中华公民共和国开国大将,题字时已年逾百岁。庐山抗日留念馆的横匾相同出自他手。9 月 28 日,重建的“庐山抗战留念碑”完工。

  还有一段往事值得一提。庐山管理局勇于复建留念碑,的确显现了勇气与立异。若以“九十九军留念碑”之名复建明显不行行,改为“庐山抗战留念碑”则也理直气壮。究竟庐山抗战惨烈反常,战果辉煌,特别“庐山孤军”抗击日寇的壮烈业绩从前振作全国,这些勇士们理应被铭记。

  实际上,早在七十多年前庐山就曾方案建筑抗战留念碑。1946 年 9 月,在牯岭举行的庆祝抗战成功一周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起经过建筑抗战留念碑及庐山阵亡孤军留念碑的抉择。彼时的选址是五老峰,而非小天池,但由于内战迸发,此方案未能完结。

  2022年1月1日起,笔者开端编撰了《九江前史的今日》系列,以每日一更的方式,累计完结365篇约80万字。九江抗战作为九江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亦在此系列中多有记载。这以后,笔者也曾编撰多篇抗战主题文章。

  值此我国公民抗日战役暨世界反法西斯战役成功八十周年之际,特将这些文章收拾发布。诚邀您的参加,一起记载我国武士与九江公民那段百折不挠的反抗前史。回来搜狐,检查更加多

Copyright © 2020 欧宝娱乐 | 晋ICP备200008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