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学术界里的追风逐利(修订稿 2025-44)
来源:欧宝娱乐 时间:2025-04-22 06:19:51
什么是功利化?网络上说: 功利化指的是以强烈的终极利益为欲望追逐的动力,完全忽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目的,无视过程的愉悦享受,仅求得结果速成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模式。
在当今中国学术界里,科学研究功利化的趋势,已经危及到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创新。在某些领域里,科学研究已经偏离了探索真理的轨道,而陷入追风逐利的误区。
在当今中国学术界,气候变暖论,低碳经济论,循环经济论,可持续发展论等等,可谓当代的热点理论。据作者所知,“可持续发展”只是一个简单的环保理念,有人却把它写成几十万字的巨著。巨著有何理论依照,有咋样的应用价值,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能确定,上述热点理论,都难逃追风逐利,故弄玄虚,热炒、热卖的嫌疑。[1-3]
我们研究之后发现,在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领域里,生态一词被一些专家们赋予多种含义和神奇的功能, 并被无限制地滥用了。例如,[4,5]
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业到农业,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教育,从科学到技术;从邮箱到厨房,从玩具到鱼缸,无不冠以“生态”一词作为修饰语。例如: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生态演变,生态破坏,生态建设,生态重建,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生态安全,生态健康,生态欠债,生态风险,生态成本,生态物种,生态圈,生态园,生态区,生态省,生态县,生态村,生态市,生态城,生态社区,生态家园,生态庭院,生态校园,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生态脆弱区。
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生产,生态科技,生态工程,生态建筑,生态农场,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地理,生态草原,生态风景,生态公园,生态软件园,生态农业园,生态工业园,生态健身园,生态园艺场,生态度假村。
生态种植,生态护坡,生态水产,生态养殖,生态种苗,生态发酵,生态涵养,生态水族,生态购物。生态厨房,生态玩具,生态美食,生态健康,生态商务区,生态博览区,生态集团。
生态资源,生态能源,生态采伐,生态建材,生态纺织,生态纤维,生态涂料,生态陶瓷,生态木塑料,生态活性碳,生态有机肥,生态制剂,生态毒理,生态鱼缸,生态食品,生态鸡蛋,生态水果,生态甲鱼,生态龙虾,生态茶叶。
生态绿化,生态休闲,生态农庄,生态楼盘, 生态体育,生态视野,生态登山,,生态保育,生态教育,生态奖,生态站,生态门,生态木,生态船,生态袋,生态藏獒。
生态政治,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智慧,生态理念,生态文学,生态足迹,生态壁画。生态掠影,生态美育,生态文字,生态控制,生态批判,生态行动,生态疗法,生态网络,生态邮箱,生态协会,生态禅文化,生态历史背景和文化,生态女性文学。
此外,关于“生态学”的书籍和文章,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例如:普通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全球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植被生态学,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红树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 宏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古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当代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教育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等等。
早在1895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三好学,把Ecology 一词,误译为生态学。后来,武汉大学教授张挺,把生态学一词引入中国,致使谬误流传至今。
在汉语里,生态一词,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物的生理特性。迄今为止,在我国的主要汉语辞书里,我们还不曾看到过有生态学的专门词条。
根据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的提议以及英语辞书的解释,Ecology 一词的本意是生物环境学,或者环境生物学,而不是生态学。
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候变暖论,既不是现代气候学上的基本理论,也不是科学家们关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问题的共识,而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 《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逻辑..
IPCC在其“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评估报告”中说:“当前的地球气候正在变暖。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地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则是导致地球气候变暖的最根本原因。”还说,气候变暖将会给人类带来生态大灾难。[6-12]
IPCC於1990,1995,2001,2007,2013,2023年,先后六次发布了关于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问题的评估报告。全球气候变暖,是各次评估报告的主题内容。
“过去100多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0.3 - 0.6 ℃。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就是由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造成的,因为0.3-0.6℃ 与自然气候变率有相同的数量级。”
“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持续增加,其结果是对气候产生了正的辐射强迫,导致地表增温,气候变暖。”
2021年8月, IPCC第一工作组第六次发表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评估报告: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
2023年3月20日, IPCC在瑞士因特拉肯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说:
“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比想象的还要快。再不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人类将要遭受灭顶之灾。没时间拖延了。”
又说:“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加剧;造成的影响前所未有,不可逆转,难以避免。世界已经面临毁灭性的边缘。 如果不立刻行动,后果不堪设想。”
IPCC提出的气候变暖论,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在国内外,有过很多人相信地球气候正在变暖。
曾几何时,气候变暖论,气候突变论,气候异常论,气候,气候危机论,气候恶化论,气候剧变论,几乎统治了全中国,笼罩了全世界。
在中国的学术界里,有一些专家十分相信IPCC 提出的气候变暖论。他们说,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还坚持说,地球气候变暖论,不是伪科学。
此外,特别是在中国的某一个科学技术工作管理部门里,有一些官员以及一些为其服务的学术政客们,他们特别迷信地球气候变暖论。他们把IPCC提出的气候变暖论,奉为圣典,放到神坛上,接受一些人的顶礼膜拜。[13-20]。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气候变暖论的支持者,大多都是政府官员和直接为政府服务的学术政客,而严肃的科学家和高等院校的老教授们,则对此不屑一顾。在当今的世界上,气候变暖论的最大鼓吹者,当属美国前副总统小艾伯特·戈尔 (1948 - )先生。
IPCC提出的气候变暖论,虽然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它却并没有正真获得众多科学家们的一致认可。自从其编制和发布之日起,气候变暖论就不断地遭到严肃的科学家们的强烈质疑和尖锐批评,甚至遭到很多有良知的社会公众的冷嘲热讽。[21-41]
差不多在IPCC第一次发布它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评估报告之后不久,对气候变暖论持怀疑的一批美国科学家,于1993年,针锋相对地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做《非政府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NIPCC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前任主席,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终身教授,F. 塞茨(F. Seitz)博士。F. 塞茨博士征集到了31478人的签名,其中9029人是博士,5819人是物理学和空间科学领域的科学家。 NIPCC的参与者人数,比IPCC多了10倍。NIPCC 对IPCC 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评估报告,逐条逐句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公开发表相关声明,呼吁美国政府不要支持《京都议定书》及其类似的国际气候协定。现在拟议中的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的措施,将会损害全人类的根本利益。[42]
现代气候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气候自始至终,都在不停地变化。但是,地球上的气候不会持续不断地变暖,也不会持续不断地变冷。冷暖交替是地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基本规律。[43-44]
目前,关于地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议,已不再是科学家们的专利,它已经延伸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甚至宗教领域。
所谓“低碳经济”,不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不是专家们的共识,而只是低碳论者的一家之言。[45-48]
低碳论者认为,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的高碳经济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而气候变暖将会给人类带来生态大灾难。因此,人们必须学习低碳知识,开发低碳能源,实施低碳经济,过低碳生活。他们还认为热浪、暴雨、洪涝、干旱、台风、海啸、雷暴、冰雹,甚至极端严寒等严重灾害性天气事件的频频发生,也都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有直接关系。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减缓气候变暖,避免人类遭遇生态大灾难的主要途径。
与此同时,在报纸,刊物,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新闻媒体上,人们也都热衷于描绘碳足迹,低碳燃料,低碳能源,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创新、低碳技术,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理念的光明图景。低碳生活,低碳住宅,低碳家电,低碳饮食,低碳烹饪,低碳穿衣,低碳出行,低碳家庭等理念,似乎应当成为人类崇拜和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模式。
现代气候学研究证明,二氧化碳既不是导致地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最根本原因,也不是地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大规模地减排二氧化碳,劳民伤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环境科学领域里的一个热门创新词汇。主要意思指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的长远需求。包括合理规划利用自然资源,重视环境保护,使可更新资源的消耗速度和恢复速度达到平衡等。(49-56)
“可持续发展” ,原来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表达一个朴素的环境理念和愿望。“可持续发展”一语,最早见诸于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于1992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交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某些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可持续发展”基本意思是,呼吁当代的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节约世界资源和能源;当代人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资源,保证子孙后代的基本生存条件。作为一个环保理念,首相的表述已经十分清楚、经典,而任何人的任何解释、补充、发展,都显得苍白无力而多余。有人将“可持续发展论”写成几十万字的巨著,这些巨著所提供的论据和论述的内容,并没有超过首相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简单理念的基本范畴;自然,在科学上也没有一点令人信服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有人还将“可持续发展论”写成了几十万字的巨著,难逃有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之嫌。
在地理学里,沙漠化,荒漠化和土地退化,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沙漠化,主要指在沙漠的边缘地区,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沙进人退,耕地或其他用地被风沙覆盖的过程。而土地退化则主要指在沙漠边缘以外的别的地方,由于不适当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耕地、草地、林地的生物生产潜力降低,土地的服务功能丧失的过程。荒沙漠化只是沙漠化的一种粗俗说法,荒漠化不是严格的科学术语。在汉语里,荒漠化主要是在文学家的笔下,用于描述沙漠的凄凉景观。[57-64]
在英语里,Desertification 主要是指主要指在沙漠边缘以外的别的地方,由于不适当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耕地、草地、林地的生物生产潜力降低,土地的服务功能丧失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土地退化。因此,专家们把Desertification 译为荒漠化十分的不妥。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国的某些高等院校,纷纷把学院更名为大学。学院更名为大学,本来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然而某些学院的更名,却令人啼笑皆非。[65-66]
学院更名为大学,意味着学院的建筑规模和基础设施,教学质量和水平,科研成就和社会贡献,学校的名望和影响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和提高。院校更名,本来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研究之后发现,更名后的高校名称,都会存在两个弊端或者毛病。其中,一是追求高大上,自我拔高。二是前后矛盾,逻辑不通。
首先,我们观察发现,我国某些学院的建筑规模和基础设施,教学质量和水平,学术成就和贡献,学校的名望和影响,都没有一点显著的改变,学校的面积没有增加一个平方米。然而,它们却纷纷更名为大学。实际上,它们的更名,只是为了追风逐利,追求高大上,自我拔高而已!
其次,我们研究之后发现,更名后的大学名称,大多数都是由某一专业名词,或者某一专科的名词加上大学一词构成的,即:专业 + 大学 = 大学,或者, 专科 + 大学 = 大学名称。然而,如此炮制的大学名称,前后矛盾,逻辑不通;违背基本的科学常识,实为大谬不然。
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的地质学院,已经更名为地质大学,航空学院更名为航天大学, 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
回顾当年,北京八大学院:钢铁学院、地质学院、石油学院、矿业学院、航空学院、医学院、林业学院和农业机械化学院,都是我国极具专业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府。它们曾经名震全国,誉满全球。它们的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科学研究的成就和社会贡献,海内外的声望和影响,在国内没有那一所名牌大学,能够与之相比。想当年,有志于献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青年学子,大都曾经将它们优先选作高考的第一志愿,并且以自己学校的无以伦比的专业特色而自豪。
当年的“八大学院 ”,如今已经是物是人非,昔日的盛誉荡然无存。必须得说,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失误和损失。
除了北京的八大学院的故事之外,中国的所谓政法大学,财贸大学,纺织大学,语言大学,甚至工业大学,农业大学等,也都存在上述弊端或者毛病。另外,还有所谓的理工大学,科技大学等,除了都存在上述弊端和毛病之外,它们的学校名称,可谓乏味至极,俗不可耐。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一些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辅仁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还有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的学校名称,光明磊落,高大上,而且均无上述弊端和毛病。
在中国的学术界里,曾经出现过的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学术崇拜、学术迷信等现象,与科学研究功利化趋势和追风逐利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因果关系。
要改变当前中国学术界的功利化趋势,走出追风逐利的误区,我们一定要要逐步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首先,国家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并且要通过种种途径,培养和造就各种专门的科学技术人才,强化对他们的基本文化知识,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技能、基本科学理论的培养和训练,为他们提供能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有利环境和氛围,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支持他们的科学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他们取得新成果、探索新发现,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承认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1]王文兴.严防科学界的不道德行为。中国环境科学,2007,27(1):第1页.
[2]王德华.当今中国学术界的一些严重问题。科技导报,2013,31(4):第11页.
[3] 曹丙利,让科研回归追求线 ]杨持.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3页。
[5] 杨新兴, “生态环境”说法不妥.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年第1期总45期,17-20,+23
[13] 秦大河. 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主因[R]. 中国科协年会,武汉:2007年 9月8日至14日.
[14] 秦大河. 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是不争事实,西南干旱可能持续.[N]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2010年03月06日.[15] 秦大河. 全球变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 不存在伪命题[R].
:全国两会报道,2016-03-07.[16] 林而达,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人类[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17] 丁一汇,气候变暖不可逆转[J].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05,07
[19] 王绍武,罗勇,赵宗慈等.全球变暖的科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20] 吴兌,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 [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21] [美] 辛格,S. 弗雷德, 丹尼斯 T. 艾沃利.全球气候变暖 --- 毫无来由的恐慌[M]. 林文鹏 等译.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 26-29
[24] 张 浩.访俄罗斯天文学家,哈比布拉·阿卜杜萨马托夫[N]. 科技日报. 2010年1月2日.资料来源:
[25] [日本] 丸山茂德.二氧化碳并非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J]. 选择. 2008:(2).(日语)
[26] 王明星.全球气候变化:我们究竟知道多少?[N]. 中国科学报,1998年1月19日,第3版
[27] 丁仲礼.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R]. 2010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校友在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堂的讲演。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人:覃亚琦, 朱海洋. 2011-04-10 解放网-解放日报. 资料来源:
[28] 江晓原.科学与政治:“全球变暖”真意及其复杂性[J]. 科学与社会.2013,3(2):38-44
一个方便的谎言 – 人造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DB/OL]. 资料来源:
[30] 左青峰. 为啥说“全球气候变暖”是绝对的伪命题 [DB/OL].资料来源:
[31] 周少祥.再谈全球气候变暖论是一个错误的理论导致的错误理论[DB/OL]. 2012. 资料来源:
[32] 张武昌.从“全球变暖”到“全球变冷”:谁在忽悠地球[DB/OL].2019,资料来源:
[33] 杨学祥.气象悖论:全球变冷就是全球变暖[DB/OL].资料来源:
[34] 王俊鹏. 针对全球变暖学说的反驳,2021,11,28. 资料来源:
[35] . 极寒天气揭穿西方气候变暖谎言[DB/OL],2022,2,19. 资料来源:
[37] 杨新兴. 二氧化碳不是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罪魁祸首[J]. 前沿科学,2016,10(1)):29-39.
[40]杨新兴. 地球气候变化及其根本原因[J]. 前沿科学,2017,11(3)):10-17.
[42] 国家科委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专家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策研究[R].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司:研究报告.北京,1990:86-87.
[44] 张坤民. 低碳经济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45] 张坤民. 低碳发展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48]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503页.
[49]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世界环境。 1996:(1):3-6页
朱震达,刘恕,邸醒民. 中国沙漠化及其治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浅论我国高等院校定名规范化的意义.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年第4期总48期,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