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上谈兵”到“实战建功”
来源:欧宝娱乐 时间:2025-11-19 21:32:45
步行穿过一段柏油路,短短几分钟,胜利油田孤岛采油管理一区技术人员何雅轩就能到达注采104站化验室,查看原油样品脱水处理。而在以往,技术室与化验室分处两地,跟踪一手数据必须开车往返。
这一转变,源于管理区实现“区站一体化”布局后推行的“技术下沉一线”机制。如今,各基层站同院办公,彻底打破空间壁垒,为技术人员“落地”带来契机,有效破解了人才结构矛盾。
近年来,采油管理一区面临“两头弱”的人才困境:技术队伍年轻化,7人中5人为近三年新入职员工,现场经验匮乏;注采站员工平均岁数超过48岁,技术分析和异常处置能力存在短板。如何破解这一矛盾,成为提升开发质效的关键。
为激活人才效能,采油管理一区创新实施“技术承包制”:7名技术人员按管辖单元对应承包5个注采站,每周至少有2次“技术下沉日”,深入井场班站跟踪油井动态、处置异常问题,在实战中锤炼本领。
此前,技术人员马文睿通过生产指挥系统发现中0排20井功图异常、温度下降。她没有像往常凭数据“隔空研判”,而是立刻到现场实测液面、做憋压测试,精准判断为泵漏,当天制定方案,次日就实施作业。“现在直接到井站沟通,判断更准、效率更加高。”马文睿说。今年以来,像这样通过现场分析解决的问题已达19井次,真正的完成了“技术人员进班站、管理触角到井场”。
“刚上岗时,我连油压表位置都找不到。”何雅轩坦言。如今她不仅能熟练操作井口闸门,还能指导老师傅调整电加热参数。她在承包的中2斜520井取样时发现典型稠油特征,立即建议调整加热参数、加注降黏剂,让这口井日产油量稳定在4吨以上,避免了油稠躺井。
管理区副经理艾倩算了一笔效益账:一口油井维护作业费约10万元,停产一天损失2吨产量,今年通过技术下沉提前预警,已避免5口井躺井,减少作业费50万元,增产增效成果显著。
除了跑现场,技术人员还轮班进驻生产指挥中心,与注采管控岗联合坐岗。系统提示功图异常、载荷报警时,双方同步研判、协同处置,提升响应效率。
“以前是注采管控岗先判断,再转技术室确认,现在技术员就在身边,可以一起分析决策。”技术室副经理刘炳圻认为,“技术+管控”联动模式,既发挥了年轻技术人员数据分析能力强的优势,又融入了老师傅丰富的现场经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今年刚入职的宋宏宇,在联合坐岗中敏锐捕捉到创新点。她结合岗位实际开发出“应急指令一键发送系统”,通过自动匹配岗位工作职责,实现应急演练指令信息“一键推送、精准到人”。该系统于7月份投用后,大幅度的提高应急响应效率,获采油厂见习答辩一等奖。
“导师带徒”制度也为“技术联智”助力。宋宏宇的师傅苗迎春把培训课堂搬到现场,结合实际井况讲解专业相关知识,让教学更贴近实战。“下沉锻炼加上师傅指导,我们不仅熟悉了井口流程、闸门操作等现场知识,更提升了沟通协调与问题处置能力。”宋宏宇说。
作业现场驻点机制是管理区的另一“大招”。技术人员直接“泡”在作业一线,从躺井缘由分析、方案制定与施工监督,全程参与。他们从细节中深挖问题根源,完善作业方案储备库,推动技术能力从“理论”向“实战”进阶。
“技术人员在一线‘捡’到了经验,作业团队靠专业‘借’到了智慧。”刘炳圻说,双方协同研判、联合攻坚成为常态。以中4斜210井砂卡问题处置为例,双方一同“会诊”砂埋位置、优化防砂措施,作业后日增油3吨。一年来,类似这样的驻点优化作业工序已达17次,节省本金30余万元。
自“技术下沉一线”机制推行一年来,管理区拿到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水驱自然递减率从5.0%降至4.1%,水井层段合格率从76.4%提升至83.6%,措施有效率超过87.5%。更令人欣喜的是,5名年轻技术人员实现了从“理论高手”到“实战能手”的蜕变,成长为懂分析、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技术真正离开电脑、走进井场,数据变成有决策温度的依据,这是‘区站一体’和‘技术下沉’给我们的最宝贵礼物。”刘炳圻感慨道。
采油管理一区党总支书记周伟强表示,下一步,管理区将紧扣“技术下沉”与“数字赋能”深层次地融合,持续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优化考核激励政策,助力青年技术人才更快成长、更好担当,为老油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大众新闻记者 顾松 通讯员 李超君 祃小莉)
下一篇:科学运用城乡修建废物
